
數學是高考拉開分數的最主要學科,數學講究邏輯性和推理性,講究層層推導,一個地方卡住,就做不下去,所以數學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都是一門比較弱的學科,這樣就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總成績。下面有浙江高復網李老師整理了《高考數學學生最常見的問題與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答:數學這個東西是靠著邏輯吃飯的,是靠著邏輯演繹向前推進和發展的。當一個老師把你抱到了邏輯的起點上,告訴你這個邏輯關系是怎樣的,比如說餓了就應該找飯吃,下雨了就應該找傘來打,告訴你了這個邏輯規則,你自己肯定會按照邏輯的順序往前跑,這就叫為什么上課聽得懂。為什么課下自己不會做了呢?是因為課下你找不到邏輯的起點,就像一個運動員空有一身本領,跑得飛快,沒有找到起點,沒有到起點做好認真的準備,結果人家一發令,你沒反應。有兩種學習的模式,一種是靠效仿,老師給我變一個數,出兩道類似的練習題,照老師的模子描下來,結果做對了,好象我學會了,這就是效仿的方式來學數學,這種方式在小學是主要手段,在初中,這種手段還占著百分之六七十的分量,但是到了高中就不行了,靠模仿能得到的分數也就是五六十分,其他的分數都要靠你的理解。所謂理解就是聽了老師的一段講解,看了老師的一個解題過程,你要把他提煉、升華成理性認識,在你的頭腦中,應該存下老師講解的這一段知識和解答的這一道題,他所體現出來的規律性的東西。當你遇到新問題、新試題的時候,你應該拿著這個規律去面對它,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把老師講解的東西很自然地、流暢地用在你的解題里,這就是所謂通過理解,通過頓悟來學習數學。那么高中數學百分之六七十的成分是要靠著這種方式進行學習的。我教過的學生里頭也有這樣的,學數學的方式來停留在初中的模仿和描紅模子的階段,他本人并不笨,腦子也很聰明,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當,還是停留在模仿的階段,而且習慣于不時地流露出模仿的痕跡,在這樣的階段,高一高二學新課,成績還不錯,也可以考到九十多分,高三的開始,成績也不錯,隨著時間的推移,綜合題大量的下來,成績就慢慢下來,自己做題也顯得很枯燥,建議改改你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可能有效。
答:那你就看看定理、定義、公式都是怎么使用,除了背下它們之外,關鍵是要把握住這些數學的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在解題中是如何運用的,建議你好好從課本出發,如何利用剛才講的這個定理或者定義去解題的,把它先搞清楚,適當的時候自己做做筆記,問問自己,這個定義是怎么使用的,在這個定理里怎么用的,你自己在旁邊注上一兩句話。若是一句話也寫不出來,顯然以后你還不會用。
答:所謂非常規的題目,這個東西因人而異,我沒見過這個題,我學了高中三年就沒見過這樣的東西,于是對來我講就覺得這個是不是不常規,越出了我的范圍。首先,大家應該知道,創造新情景,在試題中,在命題過程中,體現一個改革和創新的意識,這是目前高考改革要堅持的一個方向。因此,今年在高考試題中,肯定還會有一個情景比較新,98%以上的考生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因此,第一,我們在心理上要踏實下來,不要遇見這個東西就害怕。第二,碰到新的情景,你要廣泛地產生聯想,運用聯想思維方式,把它和你過去學過的舊東西和你熟悉的東西對比起來,然后對于整個的試卷再做一個化整為零的工作,如果這個試題從整體上看它非常新穎,但是它的某一個局部很可能是陳舊的,是你見過的,這樣的話化整為零,把它拆成一個一個的部件,這里很多的部件你都熟悉,和你過去學過的東西都掛鉤,把它聯想起來,這樣新穎的東西很容易就被你攻破了。
答:作為一個考生,你不應該太著意于時間的分配。比如我說選擇填空題應該50分鐘做完,你心里記著這個帳到考場上如果你50分鐘沒做完,那怎么辦?那肯定是心慌、冒汗、心里害怕,這反倒對于你發揮水平不利。其實作為一個考生,你經過這么多次考試了,他有一個基本規律在里面,比如對于高層次的學生,數學能考到135以上的這樣的孩子,我們發覺選擇填空題他們一般在40分鐘,他大約需要60分鐘,其實這都是正常的,按照個人能力來看這都是正常的。所以我不了解提問的同學你的實際水平,如果你的水平真是135分以上的,那么你關注這個問題是合理的,也是應該的。如果你是水平中等,或者以下的學生,我建議你不要關注哪一部分用多少時間,你就順著題號自由的自然的往下做,做對了就做下一個,下一個三五分鐘不會那就先放下,再做下一個,如果這樣遞進做下去,打鈴你該交卷就交卷,非常自然,不用想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