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混概念一: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宇宙中各種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星云等都屬于天體。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所構成不同等級,構成天體系統至少要有兩個天體,如地月系、太陽系等。
區別——天體是獨立的個體,天體系統是多個天體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與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三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條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條件,如日地距離適中、地球體積質量適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與熱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日照時數的多少,而影響日照時數的因素主要與晝夜長短、天氣、海拔高度有關。通常太陽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時數越長,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區,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單產高,比如新疆的長絨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熱量——是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它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一個地區的熱量主要取決于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來說,緯度低,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熱量高;緯度高,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少,熱量低。熱量狀況最直觀的描述就是溫度。
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積溫和無霜期
積溫——我們知道,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數農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才能活躍生長,因此我們把日均溫達到10℃以上的持續時期視為作物的活躍生長期。把作物生長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溫度總和叫做積溫。積溫的多少決定了農作物的生長期的長短,能直接影響作物長勢和生長季節。根據≥10℃積溫的多少,我國自北向南可以分為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積溫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生長期也是越來越長。
無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間的天數。無霜期直接影響育苗移栽的時間,決定了播種的時節。在實際生產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凍,因此應該叫無霜凍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凍(終霜凍)至秋季第一次霜凍(初霜凍)之間的天數。
易混概念五:恒星日與太陽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準恒星的時間間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指地球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準恒星的時間間隔,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為24小時。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易混概念六:冬至日與近日點、夏至日與遠日點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兩焦點之一。
近日點——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
遠日點——7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
由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軸的宇宙空間指向,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做是不變的,因此,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
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
區別——冬至日時,地球并非在近日點,而是逐漸接近近日點;夏至日時,地球并非在遠日點,而是逐漸接近遠日點。
易混概念七: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質造成的。
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極晝、極夜地區除外)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