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說,別找借口,你無非是懶得行動罷了。別總把你的懶惰說得那么漂亮……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這可以理解成為矯情,也可以深層次的理解成所謂的迷茫。
記住,無論是青春還是年華,一旦和迷茫扯上關系,接下來,坐以待斃,甘心平庸,就會成為主旋律,如病毒一樣侵襲每個人。
我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學校畢業后,步入社會,走入職場,順理成章。有一天,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講述著自己的困惑,對未來的迷茫。
大概的內容總結起來是這樣的:
第一:在單位沒有存在感,工作乏味,賺錢不多。
第二:不是很喜歡這個職位,和自己的專業不對口,沒有那么多興趣愛好。
第三:每天工作內容是不少,但都是細如牛毛的小事,沒什么意義。
第四:覺得領導是難為自己,他們也沒有什么真才實學。
第五:壓力山大,很努力但是卻看不到成績。
說實話,我聽的有點累,但我還是耐心的聽到最后,給出真心實意的建議。
那就是:別扯迷茫別扯壓力,你就是懶,說到底。
這也許是許多人嘴里所謂的迷茫,那我倒是想問一問:你真的用心做了嗎?
你說你不喜歡它,你興趣愛好不在于此,但是,你有選擇嗎?在中國現實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是絕大部分人要走的一條路,過了這道坎,你才獲得選擇的權利,在此之前,所有功夫都是為自己博一張入場券。
很多人都在講選擇比努力還重要,你千萬別信,最大的謊言莫過于此。
選擇,你沒有站在一個制高點,選擇不就是瞎蒙嗎?
但是,你只要不懶散,去有所作為的努力,還是有所實踐的,摸索中前進。心里想的,明明是“不想做,不愿做”,嘴上卻說的理直氣壯。“不喜歡”,不過就是你不努力的借口,“迷茫”就是你逃避的理由。
這讓我想起了學生時代:
考試前,覺得通不過,我好迷茫。
同學關系,處理不好,我好迷茫。
幾乎所有的不順心,所有事一旦遇到溝溝坎坎,就說迷茫,唉聲嘆氣是標配,更可怕是動不動找人傾述。
回頭想想,都覺得可笑至極,還口口聲聲說壓力山大,明明就是不想做不愿做而已。
你想過,為什么你的迷茫那么頻繁嗎?你為什么落后于別人嗎?
你自認為是不喜歡讀書,討厭考試,那不能說明自己的才學和能力,所以,寧愿打游戲,逃課,打籃球,在宿舍打撲克,但是,看到別人的成績,你卻眼紅,然后還裝作毫不在意。你盡想著吃喝玩樂,打發了自己的寂寞和空虛,浪費著大好光陰。
然后,偃旗息鼓,嘆息著:迷茫。
所有的迷茫,都是因為懶,懶得努力,懶得上進,所以,考試不行,感情不順,工作不好,自己超級的差勁,還在那里,自以為是,聊以自慰,多可悲!
懶其實分兩種:一種是行動上,一種是思維上。
第一種幾乎是無可救藥,因為誰也救不了自暴自棄的人,如果你懶著去做,那就代表,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壓根就不想忙。
我們常常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其實講的就是不要懶。
我想重點說第二種??吹皆S多人每天忙的焦頭爛額,成果甚微,那你要注意,是不是你的工作方式要改變呢,你的工作效率不高呢?是不是你應該思考一下,勤思考,不要懶著思考,那更可怕,埋頭就干也要時刻總結。
別人發奮圖強,你在偷懶。
別人努力向上,你在放縱。
于是,差距就出來了,一點點的出來了。
你以為自己的迷茫,所有人都一樣,于是你理所應當的偷懶,而且認為別人是自討苦吃,干嘛活的如此累?你還天真的以為你得了便宜。
你卻不知道,在努力的路上,很多人是非常開心的。而你現在偷的懶,以后要用累來還。
如果當初怎樣?這是最可悲的的假設。
你一直在迷茫,其實就是在懶,不想通過努力給自己增值,卻迷茫那不可知的未來,你輸的不是客觀因素,而是你自己。